©TZHOU
Powered by LOFTER

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

昨天mommy来北京了,和老王一起来的,见了一面。本以为会是一场甜蜜感人的叙旧,结果百感交集、失落万千。


她这一次是来天津参加民航专业英语的培训,老王最近在准备博士论文,也就一起来陪读了。她周五来的北京,住在了她和老王共同的一个大学同学家里,周六约了我见面。自从高中毕业各自其所之后,我们每年见面的机会就不多,大学的时候因为有寒暑假,每年还能见上几面,工作之后见面的机会寥寥无几,每年春节的时候大家都不一定在重庆。平时我也不太跟朋友聊微信,所以彼此都对各自的近来生活、工作都不了解,也不再分享喜悦、烦恼,所以我也就尤其珍惜每次难得在一起的时光。我特别希望能有一次深度聊天,聊聊生活,谈谈理想,倾诉各自的烦心事,我希望对方能够给予我这样的时间。


然而,就是这样再以前看似很平凡的愿望都会落空。见面前,她问我说可不可以带上老王、以及她那个朋友一起,虽然我有百般不情愿,但我也不愿向她提要求,只好装作欣然同意,我只是害怕让别人难堪。到头来,难堪的只有自己而已。所以,在意什么,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就大胆去追求,想办法去实现,生活是不是会好过一些呢?


昨天下午,我们先是约在了双城咖啡见面,除了她和老王,还有他们的两个朋友,大家各不相识,坐在一起自然也聊不到太深入、个人的东西。她还是会跟我分享一些她的一些生活琐碎,比如吐槽和她一起来天津的两个同事如何令人生厌,她的爸爸妈妈在昆明帮她照顾猫的一些趣事。我没有太多生活的琐碎想要分享,大概我不太会特别在意那些东西,或者是担心对方不能完全理解、无法感同身受,或是怕对方听了无聊。我更想倾诉的是自己内心的一些困惑,一些烦恼,一些思考,大多都是比较沉重的话题。我现在反思,也会质疑是不是我太自私了,只想着自己要如何主导谈话的方向,而从来没考虑换位思考,对方想不想聊这些,对方期待的是什么样的重逢和叙旧。碎片化生活的分享难道就像自己所想的那样一点意义都没有吗?现在再让我回答,好像也不是的,对于不在一起生活的一对朋友来说,那一个个碎片化的生活点滴,不就是构建对彼此新生活想象的元素吗,如果昨天她不跟我说她的同事、爸爸妈妈、猫,我又如何在脑海中勾勒她现在的生活呢?我昨天没有聊我的生活,平时也不会聊,那在对方脑中的我,是不是变成了平面的白纸呢?陌生、空荡、没有滋味、最终也就没了情感。这样看来,我们需要一些琐碎的生活故事,去构建我们想象对方生活、倾听远方声音、寻找内心共鸣的基础。


昨天在一起的时光,尬聊居多,我好难受,为如此宝贵的时间被浪费而惋惜。回到家,躺在床上,特别失落。我在想我是不是正在或者已经失去了一位最好的朋友。曾经的我把太多的感情倾注在友谊上面,也曾把友谊看得比任何事情都要重要,突然间体会到一丝丝依赖崩塌的感觉,觉得自己好孤单,好可怜。想想身边的其他朋友,好像都正处在这样的轨迹上,我好像在失去一切。再联想到我的家庭,也不能带给我更多的情感依赖,我开始体会到孤身一人行走世界的绝望。我感觉被他们抛弃了,他们谈了恋爱有了自己的生活好像就不是那么重视我的存在了。我悔恨自己太自我了,对友谊的维持投入得太少了,自己似乎也没有立场去索取什么。我甚至看不到未来的希望,我也不断认识了很多的新朋友,但是没有一个能够像以前的朋友一样,足够让我信任和依赖,我有点生无所恋了,我萌生出抛弃所有人、断绝一切联系去一个地方开始新生活的念头。责怪、悔恨、挫败、绝望,不解、无奈、缄默、悲伤,一下子全部袭来,我有点理不清头绪,我陷入错乱,我快要失心疯。


可是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我期待什么,即使在那样陌生拘谨的场合里,我也想说,为什么就羞耻于说出口,羞耻于求救呢?是我自己太懦弱了吗?这样的羞耻心该如何去修正呢?下次遇到类似这样的情况,是不是该大胆尝试一次,肆无忌惮地一吐为快呢?


所以到底是我的问题,还是她的问题呢?我又该如何去解答这可能伴随一身的“友情”之题呢?


首先,我需要想清楚友情到底对于我意味着什么?在我的生活中到底占有多大的分量?(我刚萌生出做一个社会调查的想法)这个问题太过抽象了,我思考了半天,好像给不出一个具体的答案。我想先从具象入手,分析下当下的友情现状。如今,我跟朋友相处的时候越来越少,工作日的时间都铺在了工作上,周末大多时候也是自己独处,但依旧存在对朋友的需求,许多时候我特别想约一个朋友出来吃饭,特别想去打麻将,真正想要的其实是朋友的陪伴,厌倦孤单了。但实际上,这些朋友都不是可以倾诉烦恼、值得依赖的朋友。还有很多曾经非常要好的朋友,我们没有生活在一个城市,每年见面的机会很少,久而久之,无论是实际的生活距离还是心理距离都越来越远,我们现在只是偶尔几个月会聊一次天,说些有的没的,无法把最新的生活进展、最新的乐趣和烦恼实时分享,他们曾经是值得依赖的,如果自己愿意付出去倾诉的时间和心力,他们仍然可以依赖。生活中还有一些朋友是你觉得有感情基础,但无论是生活观还是价值观都与你相差甚远,这些朋友你即使向他们倾诉得到一些来自朋友的关心和建议,但你也不会参考,所以你也就不会找他们倾诉。还有一类新认识的朋友,没有太牢固的情感基础,但感觉说话投机、三观相符,他们也愿意倾听,但还尚不构成对他们的情感依赖,我会愿意去了解,看友谊能不能得到深化和延展。


综上来看,朋友对我的价值有以下几个方面,一是在我孤单的时候要能陪伴我,抵抗孤单;二是在我迷惘困顿的时候,要能倾听我、帮助我,带来慰藉,抵抗绝望;三是互相启发,创造愉悦。我不奢望能有第三种价值的实现,但至少第一种和第二种是必不可少的。因此,我需要有一些能够陪伴的朋友,对于这类朋友我不能要求太多,他们只要能陪我说话、一起开心就够了,不要奢望他们多么在乎自己和理解自己,或是要求他们有多么地投入情感,自己对他们也做不到这么多,只要陪伴就够了。对于那些要帮助我抵抗绝望的朋友,我也应该承担起同样的责任才能无愧索取,因此这类朋友应该维持一定频率的谈心,更要主动地倾诉、耐心地倾听,这类朋友一定是要有足够耐心倾听你,并且不敷衍真心地给出建议,有一定生活阅历和自我思考的人。对于那些有情感基础、但价值观不相近的朋友,就主动舍弃吧,至少不要在他们身上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,人总要有所取舍,“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”,感恩过去,善待未来吧。最后,对于新认识且投缘的朋友,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尝试缔结更加紧密的朋友关系,给自己的友情一个新的出口和天地,他们是有望承担“陪伴、慰藉、启发”等所有职责的最近的人,不妨花一点时间和心力去试试看,无论结果好坏,我相信都会让你对“友谊”这件事产生新的定义和认知,他们也是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其中一条路径。


那我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友情,哪种相处模式?我想要的友情大抵包括了日常性的见面陪伴,一起抵抗生活周遭的依赖,以及偶尔创造性的收获。我还是一个比较自我独立的人,不喜欢黏人,所以我一定不希望经常性的交往,但我也应该投入得再多一点,要有意识地去维护这些关系,才能在自己需要友情的时候可以心安理得地、并且如愿地索取。


基于当下的现实状况,我应该做出哪些调整呢?我觉得有两方面的调整,一方面是心态,另一方面是行动。心态上,我要明确地对朋友进行归类,对每一类朋友要有合理的期待,不能希望每个朋友都给你带来陪伴、慰藉、关心、价值。同时,要果决地取舍,不要优柔寡断,在心态上尽量不要留恋、不要悔恨、不要自责、也不要愧疚。行动上,要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,合理地进行情感投入,日常性地陪伴控制在合理的节奏,在疏远的时候、在孤单的时候要主动地拉一拉,不要羞耻于求救;在过于频繁、产生腻烦的时候,要巧妙地回避,不要让日常性地陪伴变成负外部性的负担。针对依赖性的挚友,每周(至少每个月)都要空留出一段时间进行稍微深入的沟通,即使是分享生活的琐碎,也要尽量让彼此的交谈丰满一点、鲜活一点,要知道情感不是凭空而来的,是在一件件共同经历的事情之上积累出来的。至于那些还不太了解、但愿意去了解的新朋友,他们可能会时不时地出现在你的生活中,可能出现在职场、软件、朋友的某次饭局,最重要的时候在出现的时候要做好判断,然后大胆地去试探(不要太频繁,也不要同时有太多的对象,这种高风险的物种要合理控制自己的承受能力),他们是友谊这颗大树上的保鲜剂,能够带来新鲜的话题、新鲜的经历,就算最后发现不是自己想要的友谊,那至少也是种新鲜的感受,那些无奈、失望、愤恨都是我们活着的证据,有挫折才有成长,才有面对未来更大困难的勇气,不要太爱惜自己的羽毛。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019.11.10晚上  三里屯Page One